

《基督的童年》(法语:L’enfance du Christ),作品号二十五,是法国作曲家埃克托·柏辽兹基于耶稣基督童年时,随家人走避埃及的经历写成的合唱曲,并由作曲家自己负责作词。该曲主要创作于1853至1854年间。而全曲还包含了此前在1850年开始创作的《入埃及记(La fuite en Egypte)》的合唱曲。全曲于1855年12月10日首演于巴黎海兹音乐厅(Halle Herz),由柏辽兹亲自指挥巴黎喜歌剧院(Opéra-Comique)的团员演出。
柏辽兹以“宗教三部曲(Trilogie sacrée)”来归类该曲:第一乐章讲述犹太的黑落德王为保王位,而要下令杀死所有犹太的新生婴儿;第二乐章则是描述天使为圣家带来了追杀令的警报,因此圣若瑟和圣母玛利亚带着耶稣逃往埃及;而最后一个乐章讲述圣家逃到埃及的塞易斯,并获以实玛利人的家庭收留。值得留意的是,柏辽兹并非一个忠实教徒,创作此曲仅仅显示了他对罗马天主教的宗教音乐的赞许。[1]而这部作品当中,也有不少地方显示,柏辽兹的创作,受其入门导师让·弗朗索瓦·勒絮尔(Jean-François Lesueur)的圣经故事神剧作品所影响。
创作背景
《基督的童年》全剧的意念起源于1850年,当柏辽兹的朋友约瑟-路易·杜克(Joseph-Louis Duc)委托柏辽兹写一部风琴曲《牧羊人的告别(L’adieu des bergers)》,讲述圣家和伯利恒的牧羊人告别,逃亡埃及的故事。而柏辽兹创作出了一首合唱曲,并在1850年11月12日,讹称是17世纪作曲家杜克瑞(Ducré)的作品上演,反而获得柏辽兹反对者的赞赏。一位夫人更说到:“柏辽兹绝对不能写出,如这老杜克瑞的小作品,那般简单而又可爱的作品。”[2]其后柏辽兹为男高音编写了《圣家稍息(Le repos de la sainte famille)》的篇章,再加上序曲,便成为1852年发表的《入埃及记》,并在次年12月首演于莱比锡。首演相当成功,柏辽兹在朋友怂恿下,开始添加第三乐章,《圣家抵步塞易斯(L’arrivée à Sais)》。其后柏辽兹可能为求平衡,在《入埃及记》前加入第一章,《黑落德王之梦(Le songe d’Hérode)》,全曲因而成形。
角色
旁白 (Le récitant,男高音)
圣母玛利亚 (La vierge Marie,女中音)
圣约瑟 (Joseph,男中音)
黑落德王 (Hérode,男低音)
以实玛利人家庭的家长 (Le père de famille,男低音)
一位罗马人的百夫长(Centurion,男高音)
波吕多洛斯 (Polydorus,男低音)
作品结构
第一部曲:黑落德王之梦(Le songe d’Hérode)
第一场景:旁白:“摇篮之中..”(“Dans la créche”)
该曲并没有任何纯音乐序曲,而是唐突地由男高音旁白耶稣出生时,所在地的环境状况。
夜间进行曲 (Marche nocturne)
描述罗马士兵在黑落德王宫外夜巡景象的赋格。
波吕多洛斯:“谁人正往此处来?(“Qui vient”)
夜间进行曲(再续)
第二场景:黑落德王的咏叹调
全曲的名段,这段悠长的咏叹段,表达了黑落德王内心的绝望,讲述了他倍受一个恶梦折磨,一个小孩将推翻他的王位的恶梦。此段柏辽兹也安排了长号作伴奏,如同《浮士德的天谴》中的魔鬼梅菲斯特的唱段一样。
第三场景:波吕多洛斯:“主公”(“Seigneur”)
波吕多洛斯通报犹太巫师抵达宫廷
第四场景:黑落德王与巫师,黑落德王向巫师诉说梦境。
巫师开始犹太的求神驱邪仪式,柏辽兹写下了一段短而狂野的7/4拍子舞曲。
巫师:“那声音说出了真相”(“La voix dit vrai”)
巫师证实梦境将会成真,并建议他杀掉所有辖地上初生的婴儿。
黑落德王:“好吧!” (“Eh bien”)
黑落德王同意并发布杀婴令
第五场景:伯利恒的马糟
基督降生马槽,圣母玛利亚和圣约瑟为婴儿唱摇篮曲
第六场景:天使合唱:“约瑟!玛莉!” (Joseph! Marie!”)
天使警告圣家逃往埃及,免受黑落德王的压迫。柏辽兹仿效了高塞(François-Joseph Gossec)的《圣诞颂》(La nativité, 1774),安排后台的合唱团代表天使。
第二部曲:入埃及记 (La fuite en Egypte)
序曲,三拍子的赋格
牧羊人的告别(L’adieu des bergers)
常常被单独演奏的名段。
圣家的稍息 (Le repos de la sainte famille)
一段柔和的乐章,讲述圣母玛利亚、圣约瑟和耶稣在树荫下稍息。
第三部曲:圣家抵步塞易斯 (L’arrivée à Saïs)
旁白:“三天以来…”(“Depuis trois jours”)
旁白描述圣家由伯利恒到塞易斯旅途上的各种艰难险阻。
第一场景:塞易斯城内
圣母玛利亚和圣约瑟乞求有人收留他们,但他们的犹太人身份,导致没有人愿意收留他们。该段落的伴奏显示了相当的痛苦。
第二场景:一户以实玛利人住家中
终于一户以实玛利人的家长同情他们,请圣家到他家中去。
以实玛利家长:“伟大的上帝!” (“Grand Dieu!”)
以实玛利家长下令家族成员好好照顾圣家。
以实玛利家长:“看到你们一脸倦容”(“Sur vos traits fatigués”)
家长得知圣约瑟也是木工,便邀请他和自己一起工作,约瑟一家得以住下。
以实玛利家长:“为好好结束这夜” (Pour bien finir cette soirée)
家长更以音乐缓和圣家的情绪。
为两支长笛和一部竖琴所作的三重奏
纯音乐间奏曲,罕见的柏辽兹室内乐作品。对长笛和竖琴的应用明显受夏尔·古诺的首部歌剧《莎孚》(Sapho)的影响,以塑造远古的气氛。
以实玛利家长:“你在哭泣,年轻的母亲” (“Vous pleurez, jeune mère)
家长劝圣母玛利亚早点睡觉,无需担忧。
第三场景:尾声
旁白叙述耶稣如何在埃及渡过十个春秋的童年
旁白及合唱:“啊!我的灵魂” (“O mon âme”)
全曲以男高音领唱的大合唱结束。
(封面:乔托名作《逃往埃及》,描述的正是《基督的童年》的第二乐章)